周哈利視窗:基礎認識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溝通方面也是如此。要改善溝通的問題,除了改變別人與環境之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要怎麼著手進行改變呢?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在人際溝通方面的強項是什麼,弱項又是什麼?

不過,人的問題常是只看得到別人的缺點或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真實狀況。耶穌曾經指責一些人居然看得到別人眼中有微小細刺,卻看不到自己的眼中有巨大樑木。

丈夫對太太說:「只剩五分鐘,趕快化好妝,該出門了。」

太太:「你說話不要那麼大聲,幹嘛生氣呢?我已經很快了。」

丈夫:「你神經病啊!我哪有大聲?我沒有生氣!我只是說話比較急一些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在溝通時給別人什麼樣的感覺,就像剛才的對話中,丈夫不知道自己的說話給太太生氣與壓力的感覺。

對自我和他人的互動情形有所知覺是溝通進步的重要基礎。一個說話很有條理的人,必須認識自己具備的長處,才能好好發揮;一個囉唆的人必須認識自己的煩人之處,才能有所改進;一個說話容易給人壓力的人也必須知道別人對他的看法,才能知所進退。人若尋求突破與進步,必須認識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

在1955年,美國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聯合提出一種關於溝通理論的模型,叫做「周哈利視窗」(Johari Window)。這個理論將人的內心世界分為四個區域:「公開區」、「隱藏區」、「盲點區」和「未知區」,如下圖所示:

1 7

這個模型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卻說明了人和他人互動的一些相當重要的基本原理。不要小看這個理論,它的影響性相當廣大,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在自我成長、人際關係、溝通理論、團隊發展、組織動力、企業管理等方面。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到周哈利視窗將個人與他人互動的自我認知分成四個部分:

1.公開區︱開放的我

在這個區域內,個人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緒、個性、優點、缺點…等等是透明公開的,這是一個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分。

一般來說,人際關係的互動主要就在這個區域進行。

2.盲點區︱不自知的我

在這個區域內,個人看不到自己的真實情形,不過別人卻旁觀者清,比自己還要更清楚認識自己。

每一個人一定都有盲點。當自我感覺太過良好,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弱項;當自我形像太差時,則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強項。

3.隱藏區︱隱藏的我

在這個區域內,個人刻意地將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緒、個性、經驗等等向外界隱藏起來。這是一個只有自己知道,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部分。

一般來說,每一個人都會選擇性地隱藏。也就是說,會針對不同的處境和互動對象調整隱藏的程度。

4.未知區︱未知的我

這個區域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心靈部分,例如,個人尚未察覺的潛能、潛意識中被壓抑下來的記憶與經驗,內心深處的靈性需求等等。

這個區域只有創造萬物的至高主宰清楚了解。對一般人來說,這是一個尚待探究與開發潛能的神秘地區。

我們常以為自己最認識自己,但周哈利視窗模型告訴我們:「不一定」。在人際互動方面,有一些地方是我們看不清楚的。為了要讓溝通更進步,我們必須減少「己不知」的區域。因為一個人若不能正確地認識與評估自己的情形,自我不知道的「盲點區」和「未知區」過大,那麼所能進行的改變便十分有限。

1 8

一位中年女士從來不知道自己說話常帶著譏諷的口吻,讓周遭的人感到很不舒服。最近,她發現周遭的朋友常常一起偕同出遊,但都沒有找她。她立刻向朋友興師問罪,抱怨她們怎麼這麼不夠朋友,忽略了她。沒想到溝通的結果適得其反,她的朋友們沒有因為這次的質問更親近她,反而更躲著她。對她的朋友來說,若找她出遊,很容易在旅程中破壞了大家的興致,為了避免快樂的出遊發生這樣的遺憾,只好更瞞著她。對這位女士來說,由於她的不自知,讓她在人際溝通和互動上面一直不能有所突破。

當一個人不自知的時候,怎麼能夠好好發揮自己的強項?又怎麼能避免或改進自己在溝通上面的弱點呢?如果這位女士希望能夠和朋友一起出遊,不被有意無意地忽略,那麼應該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改善自己的說話,不要常常帶著譏諷的口吻,多說些正面積極的話語,讓朋友覺得她是一個容易相處的好伙伴,相信當朋友們日後要出遊時,就不會刻意地忽略她了。

要怎麼減少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呢?從周哈利視窗可以明白,我們必須有更敞開的傾聽態度。要傾聽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從他們的回饋中來認識自己的「盲點」;要傾聽自己內在心靈的聲音,從自我的觀省來發現自己的「未知」。這就很像有一個人臉上髒了,自己看不到,他需要從他人的回饋或是藉由照鏡子才能夠看見自己的髒臉,然後進一步清理。

為了減少「盲點區」,「徵求他人意見」是一個好方法。你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嗎?有些時候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會很快地下結論:「他們都誤解了我」或是「他們都不夠認識我」,於是便將他們的意見置諸腦後。這種自我防衛的心理,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好態度。因為,說不定不是他們不夠認識你,反而是你不夠認識你自己哩。

你可以找個機會和你親近的朋友聊一聊,試著直接了當或是旁敲側擊地聽聽他們對你的看法或了解。當你願意打開傾聽的耳朵,並虛心接受朋友指出你的盲點,才會對自己有更多、更新或更深的發現!

其次,關於如何減少「未知區」,在許多宗教信仰中常有所謂的「默觀」、「祈禱」、「打坐」等等方式來幫助自己更認識心靈深處的自我;也有人藉著「催眠」、「解夢」來嘗試探究個人的潛意識。這些方式可能可以幫助人更認識「未知的我」,但畢竟周哈利視窗的「未知區」是一個神秘未知的心靈區域,不敢說哪一種探究方式一定奏效。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曾經看到許多人因著向上帝祈禱,更認識了未知的自己,因而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改變,或許你可以嘗試看看。

除了多聽聽他人的意見,減少「己不知」的區域之外,要擁有更好的人際溝通,還要能更坦誠地向他人揭露自我。

1 9

周哈利視窗模型指出,真正有效的溝通是在「公開區」進行的。因為在這個區域內,雙方已經彼此了解、互相建立了某種信任關係,所以可以產生令人滿意的溝通效果。如果,溝通的雙方對於彼此有不夠了解的地方,那麼就會落入「隱藏區」。在「隱藏區」中,人們互相探索,希望能夠認識對方真正的意圖、想法、感受與動機。這樣的溝通,效果自然欠佳。

因此,為了有更好的人際溝通,我們的態度應該更坦誠,能夠適當地揭露自我,勇敢、透明地讓別人認識內在的想法與感受。這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公開區」,減少自己的「隱藏區」。當別人越認識我們,彼此就越能有良好的互動。

不過,在向他人揭露自我時要懂得保護個人的隱私以及了解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不要一股腦兒將自己過往的歷史故事、心靈創傷、嚴重過失、不良想法、……等等,太快地向對方傾心吐意,結果可能導致自己受創,嚇到對方,或是讓對方一時吸收不了。

夫妻關係是一個很好檢驗「公開區」與關係互動的例子。你可以看看自己、父母或是密友的婚姻。他們對於配偶是否有足夠的認識,是否有足夠的透明與坦誠?還是「隱藏區」仍然保留過多?有一些夫妻在婚後對配偶的認識比不上在婚前的多,彼此溝通越來越少,在婚前是千言萬語,在婚後則是三言兩語,甚至有所謂的「婚後沈默症」發生。這種現象意味著夫妻之間「隱藏區」越來越大,「公開區」越來越小,無形中埋下了婚姻不安的種子。夫妻之間若能常常彼此溝通與交流,雙方的「公開區」越大,那麼婚姻關係便越加緊密。

人際之間,常常因為認識不夠充分,而有猜疑、指責、埋怨等衝突。這在夫妻、親人、朋友或同事之間都是如此。你的「公開區」夠大嗎?對朋友來說,他們對你的認識夠多嗎?還是連你最親密的枕邊人或朋友都還不夠認識你?找個適當的時機,和你最親密與信任的人分享一些他還不知道的你,讓你的「公開區」能夠更擴大些。

人際溝通要進步,雖然牽涉了許多層面與技巧,但最重要的關鍵還是「自己」。我們必須更多地認識自己,減少「不自知」,縮小「盲點區」,才能改進弱項,善用強項。另外還應該更坦誠與勇敢向他人表露自己,擴大「公開區」,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與信任的基礎。在未來學習溝通的改變歷程中,這兩項都是相當重要的基礎概念。